根据文献资料记载,农村石牌坊这种原型,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。当时农村石牌坊雕刻样式,仅为两根立柱上方,架设一根横梁,在当时称为“衡门”。至隋唐时期,农村石牌坊应用在里、坊门中,当时称为“乌头门”。这一时期的农村石牌坊,立柱都与实体墙相连接,并在立柱上安装门扇,并非独立的建筑。乌头门这种农村石牌坊,有旌表门第的意思,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,是不允许一般家庭使用的。《唐六典》规定,六品以上官员的府第,才准用乌头门。到了北宋中期,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,人们用街巷制,取代了里坊制,由此乌头门这种农村石牌坊,真正的独立出来。宋代以后,自成一体的农村石牌坊,就成为我国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装饰建筑。明清时期,是农村石牌坊雕刻的鼎盛时期,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石牌坊制作样式,像一门三楼石牌坊、三门三楼石的牌坊、三门五楼石牌坊、三门七楼石牌坊、五门石牌坊等。这些形制各异的农村石牌坊,遍布全国各地,大江南北,成为了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色建筑。
现在的农村石牌坊雕刻纹饰,也达到了完美的程度,可以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,雕刻不同的纹饰,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。现在常见的农村石牌坊,额坊上起楼筑顶,柱体坊间雕龙画凤,甚至连斗拱、屋檐之上,也无不镌刻纹饰,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